展覽

北美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展覽介紹與觀展心得(上)

前陣子去高雄看了高美館的「瞬間」特展,想起有陣子沒去北美館了,剛好最近的展覽「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與「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都是我很有興趣的主題,就安排了一個週末假日去走走。

兩個主題展覽的內容都太精彩,後來直接分成不同趟慢慢看,本篇先介紹「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延伸閱讀】
高美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特展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展覽簡介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展出女性藝術家典藏作品,共 28 位藝術家,近112組作品及文獻,其中40餘組新進典藏品是首度於北美館展出。

展覽題旨「飛地」為一人文地理概念,意指一個國家境內存在不受其主權管轄的土地,原文 enclave 源自拉丁文,由字首 en( in ,在……之內)及 clave( key,鑰匙)組成,直譯為「上鎖的空間」。

展覽用「飛地」來比喻創作者的內在狀態,指向一個能自主屏蔽的安全意識空間,在外力干預或情感波動下依舊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堅定,映照女性創作者豐富的內在與多重生命經驗。

這讓我聯想到最近「女校」一詞在社群上引起的廣泛討論,學生們紛紛站出來為自己曾經待過的最接近父權淨土的地方,她們說那是「烏托邦」,也有如在這個社會中的「飛地」。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的展覽以女性文學「自傳體」為架構,參照了吳爾芙長篇小說《燈塔行》。借用——〈窗〉、〈歲月流逝〉與〈燈塔〉三個篇章延伸成為展覽子題,分別探討日常生活的真實、時光的變遷與生命意義的追尋,並邀請觀者隨著作品的軌跡尋得藝術家多重的生命故事。

(上述介紹文字部分引用自北美館官網的展覽介紹。)

藝術品與觀展心得

以下記錄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展出作品,結合藝術品的介紹與個人觀看的感想延伸等。

子題一:〈窗〉真實的共鳴

《粉紅色的房間 III》

《粉紅色的房間 III》是走進展覽的第一件作品,藝術家尹錫男的大型裝置藝術。

該藝術品展示以大量的粉紅色系構成,地上有著玻璃珠、牆面以及座椅的椅墊皆為粉紅色。椅墊上有穿透凸起的尖銳物,地上散落的玻璃珠也有著不穩定的象徵。一個窩在沙發角落的女性,身處看似夢幻的環境其實心理有許多不安的狀態,她的腳只要一落地就得小心翼翼不被玻璃珠影響,或許還要顧及步伐與姿勢端莊,才能在世界上可能對她產生的評價取得平衡而走出房間。

從各種美少女印象到芭比等,粉紅色相對於陽剛的概念經常被用於代表女性氣質,雖然說時代走到今天已經逐漸在學習擺脫各種性別刻板印象,但是不久的幾年前疫情的粉紅色口罩事件,體現了在幼稚園小朋友之間有著一些對於性別氣質與顏色的評價,然而孩子們擁有對於各種性別應該有的印象模板,不外乎是成長環境帶來的。

當時整個社會的回應無疑是一場大型的性別平等教育,不過一直到2024年底的現在,迎接新生兒的性別趴也還是用著既有的顏色之於性別刻板印象。

延伸閱讀

【報導者】「粉紅色也很man」代表什麼?反思顏色預設的性別權力

《心》

鄭瓊娟生長於醫生世家,她婚後移居日本東京,如同日本社會中大多數的女人婚後以家庭為重,為此中斷創作近十年。重拾畫筆之初喜愛大自然與花草樹木的她,畫了許多日式庭園、郊外與山林。之後畫風轉變為較厚重或強烈對比來強調光影與空氣流動感。

鄭瓊娟在六十歲時於日本舉辦首次個展,隔年重返臺灣畫壇。千禧年之後開始不再描繪具體景物,往內心挖掘,藉由繪畫創作表現個人的精神意象與感受,探討一些抽象的潛意識、陰陽與禪學,並稱之為心象畫。

繪畫原本就是描述畫家心中的世界,場內展出的多幅畫真的有著各種風格,畫風的改變也是隨著生命體驗給予的靈感。當初看到《心》這幅畫的時候,覺得很像一種宇宙生命的開展,不是那麼明確的空間中,這些蜿蜒的延展有著某種堅定,像是一種生命力的釋放以及力量的供給,整幅畫的金色也使得未知中不那麼徬徨,有著明亮與希望。

之後在導覽解說中有提到,因為畫家的家人多醫生世家,對於醫學知識或影像不陌生,《心》的呈現也有如細胞核分裂時的能量釋放,這點呼應到人的心或者萬物的心時,讓我聯想到微觀到最細微的世界時,細胞與能量的組成與分裂,有時候也如同有宏觀到無限大世界的宇宙的爆炸與融合。

《容合、相待、彩虹曲》

李錦繡,2002,壓克力顏料、蠟筆盒、畫布

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整體色彩溫柔明亮讓我想到歐洲時尚雜誌,第一眼被右上的蠟筆盒吸引,三幅連畫看起來像是十分愜意的個人空間,桌前放著盆栽與花伴隨,展露了空間裝飾的小巧思,作畫中的雙腳也是自在放鬆的姿勢。

後來看介紹才知道這是畫家李錦繡病逝前一年的三連作作品,畫的是「李錦繡工作室」,晚年癌症身體不佳但是畫家有著怡然自得的心境,圓融與自在地畫出了相應的明亮作品

《吟唱的河流》

王淑鈴,油彩、畫布。

這是當天所有藝術品中非常喜歡的一幅畫,這幅畫給我的感覺就像有一種複雜的情緒在畫之中,在思緒中又有彷彿集體依循著某個方向圍繞盤旋,抽象的線條有些像魚群,也有一些像鳥羽,粉色與光亮的背景似乎也暗示著這些思緒終有出口。

1963年生的王淑鈴,家鄉位於於臺灣臺中清水,在國外旅居多年,王淑鈴擅長的大型抽象畫,創作風格結合了東方山水畫與西方抽象畫的表現。疫情期間回到故鄉,創作了另一系列畫作「山的語言」。

導覽相關解說關於畫家王淑鈴的《吟唱的河流》(2009-2011),當中承載著她對家、母親、家鄉的無盡思念,展現人對自然與生命的重新審視,王淑鈴有感於故鄉樣貌數十年來強烈的改變,與童年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了,探討時空變遷與推移人類身處其中與大自然間的關係,將自身對家鄉的想念與各種情感化為作品中的色彩與流動的線條。

子題二:〈歲月流逝〉──變遷中覺察

《日光下的靜物》

王雅慧,2005,錄像裝置。

《日光下的靜物》作為轉換主題的第一個藝術品,展覽逛到這個轉角,經過這小小的空間駐足望著簡單的畫面,光影、影像空間正在慢速地變形,讓人聯想到專注下的心流狀態,觀者就像暫時框住了一小段時間,瞬間靜下心來,迎接下一個主題。

《羈》

謝鴻均,2001,油彩畫布

《羈》給我一種力量拉扯的感覺,「羈絆」一詞經常用於日本動畫中,鮮紅強烈的紅色像是凝結的血塊纏繞著,與暗冷色區域的灰藍相互拉扯,這邊的草葉有點像竹葉或粽葉,感覺也有捆綁之意,但是鮮紅的部分最終還是從黑暗之中掙脫居於上層,形成特殊的形狀,鮮紅體的末端細部不具菱角,逐漸適應環境的圓短末端也有點像觸角或人的腳趾。

部分引用自北美館作品導覽說明文字

《尋道》系列

洪美玲

〈尋道1號〉1983,油彩、畫布

〈尋道100〉2003,油彩、畫布

〈尋道79〉1997,油彩、畫布

〈尋道93〉2000,油彩、畫布

展覽逛到〈尋道〉系列,一開始遠看以為是印刷的,結果竟然是油畫。畫中飽和又鮮豔的畫面,讓我聯想到《愛麗絲夢遊仙境》,也有一點點《腦筋急轉彎》腦內場景的感覺。

洪美玲生於1940年,當過十幾年的小學老師,1977年開始修習西畫,後來畫出熱忱放棄教職前往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攻讀繪畫。從1983年創作〈尋道1號〉至2013年〈尋道131號〉,有西方立體畫風格,尋道在山水間,其中的道也是一種心境,《尋道》系列創作了三十多年,也記錄了洪美玲在繪畫創作的心路歷程。

〈尋道1號〉的紋理有點像是人體內部肌肉紋理的材質;〈尋道100〉像是在夢境中經歷過迷路,最終安靜下來的感覺;〈尋道79〉像是即將展開冒險;〈尋道93〉是一段旅途中的過程,道路一下蜿蜒、一下又是階梯,周圍的山牆或路邊有著各種未見過的新事物。

《默照》

陳慧嶠,1992,針、銀蔥線、樹脂棉。

《似停非停》

陳慧嶠,1997,玻璃、白羽毛。

子題二的尾聲之處,陳慧嶠的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相對於其他區域此處的展覽空間較暗,首先這裡的陳列打光,使地板上倒映著作品反射,然後走近欣賞這兩個作品,細節又是另一個驚喜。

《默照》的銀蔥線對應底下棉絮的柔軟,像是生活上較直接感受的到的各種束縛與綁手綁腳,最外層又是硬質的壓克力,則像是範圍較廣的長久而巨大的社會框架。

《似停非停》內層則是眾多的羽毛被外層的玻璃鎖住,整個作品的形狀也像是碎玻璃片帶著菱角,對應作品的命名翅膀受到外力的壓迫就像是遭受禁錮的自由。

子題三:〈燈塔〉象徵與追尋

第三個篇章始於吳瑪悧的《墓誌銘》,直至今日還有許多難以再次訴說的故事,活在某些人的記憶裡。

《墓誌銘》

1997,錄像、噴砂玻璃

玻璃板上是關於女性受害者文字,顏色淡薄一注意就會被忽略,必須仔細查看才能看清全貌,一旁是海浪拍打岩石的影像,一方面像是受害者心理的情緒波瀾。一方面站在某些角度觀看這些文字時,剛好海水也會在上面沖刷以致於難以看清這些文字,像是長久以來缺少能好好陳述的時空,有些事情就隨著時間洪流的沖刷或是淹沒。

駐足於此讀著這些文字時,讓人想到電影《流麻溝十五號》裡的那片海,也想到前幾年臺灣 metoo 運動興起之時,有些人用自己的傷疤試著打開訴說的空間,但是坦露的傷隨之而來可能是鹽水,當代還有千千萬萬個爭相當潑上去的人,並以此舉可以作為娛樂販賣而自豪,那我們這時代的人類真的還得再接再厲。那些存在某些人記憶中歷史傷痛,在老去之際逐漸被遺忘,繼續被時間沖刷直到消失。

【延伸閱讀】
北美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展覽介紹與觀展心得(下)

【延伸閱讀】北美館附近美食咖啡廳

台北 ハハ珈琲店 haha cafe|捷運圓山站附近,有貓咪與漫畫的咖啡廳,大推茶系戚風蛋糕。

台北 點二咖啡 •2 coffee studio|公寓二樓咖啡廳,人潮散去後留下都市邊緣的幽靜。

展覽資訊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展覽期間

2024/10/05 – 2024/12/15

展覽地點

展覽室 1A、1B

臺北市立美術館 參觀資訊

票價

票種類別票 價 (新臺幣/元)適用對象
普通票30元一般民眾。
優待票15元六歲以上未滿十二歲之兒童。
十二歲以上學生(不含社區大學或學分班等短期進修)。
持教育或文化機構義(志)工證者。
臺北市民票15元戶籍設置於臺北市(以下簡稱本市)之市民。
團體票21元團體人數二十人以上。

付款方式:悠遊卡、現金、台北通App、線上購票

其他免費入場時段或相關資格:

週六全日憑學生證免費參觀:本館「學習日」。
開放時間17:00後停止售票,免費參觀。

更多資訊請見北美館官方網站

展館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五、週日 09:30 – 17:30(週一休館)

週六 09:30 – 20:30

地址與位置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留下一個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