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影集

Netflix 挪威影集《逃離火山島》簡介與觀後感(上):百分百準確的預測不存在,我們與科學的距離。

影集簡介

年輕地質研究人員瑪利亞發現拉帕爾馬島 ( La Palma ) 的火山出現即將爆發的警訊,另一方面一個前來帕爾馬島度假的挪威家庭也面臨火山爆發的危機。

預告片

  • 2024
  • 類型:迷你影集⁨、觸動人心、劇情、致命災難片
  • 共4集,每集四、五十分鐘。
  • 主演: 英格利·波爾索·貝達爾、安德斯巴斯摩和艾爾瑪岡瑟
    創作者: 馬丁桑德蘭、拉斯古門達和哈拉爾羅森勒夫埃格

觀後感與心得(上)

久違地看了這部災害片與逃難為主題的影集,大多地災難片元素幾乎可以想像,最近比較懶得追劇來看點歐洲影集。抱持著點開試試看的心情,這部影集《逃離火山島》的劇情節奏意外地沒有讓我棄劇,四集的長度也算是滿快可以看完。

以下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段(有劇透)

立場不同但是雙方堅持的背後擁有共同目標

瑪利亞( Marie )向地質研究所的主管阿瓦羅培瑞斯(簡稱阿瓦羅)堅持火山活動的危險性,卻遭到主管阿瓦羅的駁斥。

瑪利亞的謹慎除了基於專業之外,堅持應該積極通報,也一部份來自於親身經歷過南亞大海嘯目睹海嘯襲來帶走了父母的生命,僅留下她與弟弟,當時並沒有海嘯警報足以讓他們逃生。

阿瓦羅對此採取保守態度則是因為自己曾經也向有關單位積極推動,但是那次的結果火山並沒有爆發致災,卻讓他們差點成了外界眼中的放羊的孩子。整個社會、政府、民間等對於他們產生大量的質疑,整個機構的專業信任度差點瓦解,然而所有對大自然的研究都是數據的累績與發生機率預估,人類不可能百分之百掌握大自然。

大家都希望保全最多人的性命,只是每個人考量的路徑(優先順序)不一。

瑪利亞的好同事 Haukur

瑪利亞的前輩 Haukur ( Netflix 譯名為「豪庫」)是個心態開放且溫暖的職場前輩,因為他同時理解阿瓦羅培瑞斯的考量以及瑪利亞的擔憂,而成為兩種立場間的橋樑。

豪庫和瑪利亞一起到山上實地探勘時,深山荒野的美麗風景我突然想到熊與男人的抉擇,像這樣的職場環境,如果遇上一個像麥當勞性侵案的那種前輩,世界上就少了一個專業人員,還好豪庫( Haukur )是個專業且正常的好同事,也沒有因為無聊的尊嚴忽略菜鳥的擔憂,質疑的部分就用專業和更多數據來討論與證明,兩人各依專業角度一起進行了地下水與火山裂縫數據的測量。

豪庫和瑪利亞兩人從下車到洞穴裡的對話,都可以看出兩人的交情不錯。

豪庫開玩笑地埋怨瑪利亞叫他講丹麥語,但其實突顯了瑪莉亞的貼心,因為這是走進不確定性高的環境時一種穩定內心的方式。

在深山荒野間講家鄉的方言感覺是很奇妙的,也能由此段對話間感受到兩人之間的自在。

這讓我想起落日飛車的國國(曾國宏)曾經在上 Podcas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時,曾經提到自己去埃及旅遊爬上金字塔時,感動之際跟太陽神說了自己來自台北市大安區,一種身在異鄉對家鄉的呼應,無論是語言、文化、身份、家鄉的認同,都是一種無論身在何方的可攜式歸屬感。

內容延伸:Podcas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EP88: 不談吉他也行 ft.國國

人類僅能用科學去接近自然。

在第一次火山灰噴發之際,地質研究所以掌握的火山活動數據判定情況非常危急,瑪利亞和阿瓦羅極力說服當地政府官員正視這個急迫性並實施相應的措施,但是火山一旦爆發引發海嘯的牽涉範圍連同鄰近國家都會受影響,已經不僅是國家級的警報,包含撤僑等措施已經牽涉到國家的中央政府與他國間的國際級問題。

地方政府對於專業判斷的信任度,到決定通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最終決定私下撤離一些重要人士,卻以害怕引發恐慌而不願意告知民眾即將面臨的危險。

若不是專業單位的研究人員堅持火山爆發的可能性與風險應該讓民眾知道,或許整座島都滅了,還不知道事情是怎麼發生的,等到更大量的死傷發生後,離開的人變成新聞上的數字,而政府單位只剩下來不及的事後檢討可以做。

科學專業與生活其實密不可分?

火山爆發看似離身在台灣的我們很遙遠,但是在我們生活的地方也有自然災害會發生,例如地震與颱風。

在《逃離火山島》中,身為地質研究人員的瑪利亞與阿瓦羅與政府提出火山的危險性警告時,地方政府首長反問:「你們有辦法百分之百確定嗎?」瑪利亞與阿瓦羅強調科學預測的結果,但是也老實說所有的測量數據僅能做最接近的預測,不可能達到百分百的準確。

以專業的監測數據作為政策命令的參考依據,這在我們平常的生活最常見的大概就是「颱風假」,以氣象專業數據預測風力以及雨量規模,當這些預測數據達停班停課標準,由各縣市政府參考數據評估做出決策。

另一方面,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近幾年來每一次的大地震來臨時,總會看到有人詢問「地震警報怎麼沒有響?」

關於地震發生的警報在符合哪些條件時應該響的標準,也是包含了氣象科學的預測,以及政府單位與專家研擬後訂定的。

以今年花蓮403大地震為例,當時規模7.2的地震或是部分餘震,有些縣市的預估震度未達4級,未觸發警報條件,但是地震實際發生時震度有達到5級。

在此地震後,氣象署邀請學者專家及防救災單位討論後,調整了地震緊報發布條件。

原本的發布條件僅如下:
地震預警系統預估發生規模5以上地震,針對預估震度可能達4級以上的縣市民眾

2024年9月起,除了符合原本的條件時,還新增了如果符合以下條件也會發布:
預估發生達規模6.5以上地震,且預估震度可能達3級以上的縣市民眾。

資料來源:有關「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PWS)」地震警報條件新增的新聞。

類似的情景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只是實際發生時我們總是會在當下情緒中產生主觀的期待,再次以「颱風假」為例,身為勞方時我也希望可以無風雨又趁機多休一天假;但是作為資方也許抱持能不放假就多保有一天產出的營業額獲利潤;而需要中立做出決策的政府單位,當然要以氣象專業為依據優先考量民眾的安全。不過實際上各縣市的地方政府決策時,拋下專業數據卻採用其他政治性考量的作法也不少見。

【延伸閱讀】

挪威影集《逃離火山島》觀後感(下):存亡之際的權衡。

留下一個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dex